留言討論


分享本文至 E-mail 信箱

不是未來城而是鐵皮屋城:科技與貧窮的巨型城市-《老科技的全球史》

編按:談到科技史,你只想到重要的發明與創新?但從歷史上看來,致力研發與使用新武器科技的國家,不見得會贏得戰爭;一個國家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多少,與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有正相關;擁有昂貴精密的高科技武器系統,不見得能戰勝科技水準落後的敵人。讓《老科技的全球史》告訴你究竟是怎麼回事?本文摘自此書第二章「時間」,探討貧窮世界或許不像富裕世界想像中那樣需要他們最新的技術轉移,而是擁有一套在地的獨特科技文化…

貧窮世界與科技的故事,經常被述說為技術轉移、抗拒、無能、缺乏維修以及被迫依賴富裕世界科技的故事(「貧窮世界」一詞要比美名修飾的「開發中世界」以及現在已經無關緊要的「第三世界」來得適切)。關鍵的概念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與依賴,而主要的過程是將技術從富裕國家轉移到貧窮國家。最關鍵的衡量指標是貧窮世界擁有富裕世界的科技及其創新能力。另外一套想法則認為,貧窮世界背離其本真而採用「西方」科技,即便只是部分地採用都是背離。

此種觀點至少可以回溯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認為現代科技摧毀了地方古老、另類而更為純正的文化。近來則認為,「西方」科技帶頭對貧窮社會發動暴力攻擊。這些說法都未能考慮到在二十世紀新出現之貧窮世界的獨特性。特別是,這些說法都沒能看出貧窮世界是個獨特的科技世界,這個科技世界成長快速而且依賴在地的、巧妙稱為「克里奧」(creole)的科技,而其中不少是我們所認為的「舊」科技。我們可以像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及其同夥的著作那般,用窺淫的方式來消費這個獨特的世界,但是不需要把這世界想成是未來的世界,而是一個擁有自身貧窮科技的獨特世界。

640px-1973_delhi_slum
現今諸多說法,沒能看出貧窮世界是個獨特的 # 科技 & 世界,這個科技世界成長快速而且依賴在地的、巧妙稱為「克里奧」的科技,而其中不少是我們所認為的「舊」科技。圖片來源:wiki

全球人口在二十世紀增加了三倍,但是歐洲的人口只增加約 50%。主要的人口成長出現在貧窮世界──亞洲、拉丁美洲與非洲。最大的改變發生在貧窮世界的城市,它們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到了世紀末,世界上大多數的大城市都位處貧窮地區(這和二十世紀初呈現強烈的對比):巴黎、倫敦與紐約在過去以其規模和富裕領先群倫,而公元兩千年那些最大的城市是其他地方不會想要仿效的:聖保羅、雅加達、喀拉蚩、孟買、達卡、拉各斯(Lagos)與墨西哥市。

這是一種新型態的都市化,而且是快速驚人的都市化,它們並未重複稍早柏林或曼徹斯特的經驗。它們不是馬匹、火車或紡織機的城市,也沒有巨大的電子工業或化學工業。此外,它們大多數地區的建築物並不是由建築師、工程師或建築公司所蓋的,而且也不符合建築法規。這些城市的這些區不是為了汽車或火車所蓋的,更甭提高速資訊網路了。

這個新的都市化過程,其核心是貧民窟或違建區的成長;不過我們一定要小心使用這些名詞,因為它們描述的是許多不同種類的住屋。例如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favelas)是有水電的,而瓜地馬拉城的外來人口居住區(asentamientos)晚上則是漆黑一片。貧民窟一詞乍看之下可能指涉城市當中最窮的人居住的老舊敗壞區域,就像富裕世界以及貧窮世界的許多區域一般。然而,二十世紀晚期興起了一種新型的貧民窟,它們是新興建的,甚至可以說是刻意建造的。例如,年輕城市(pueblos jóvenes)這個樂觀名詞是用來形容利馬(Lima)的貧民窟,這透露出關於它們的重要訊息,雖然有些貧民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640px-1_rocinha_favela_closeup
新的都市化過程,其核心是貧民窟或違建區的成長;不過我們一定要小心使用這些名詞,例如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是有水電的。圖片來源:wiki

富裕城市之貧民窟的特徵是缺乏設施,像是缺乏永久的建物,或是某些特定形式的衛生設施或電力,但是我們對這樣的定義要特別小心。我們要問的不是違建區缺乏什麼樣的科技,而是它們擁有什麼樣的科技。因為貧窮的城市有特定且新式的建築系統、衛生系統,乃至水、食物以及所有的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系統;它們並不傳統,而是嶄新的。事實證明,它們能夠維持規模龐大而快速擴張的新型都市狀態,即使那是一種悲慘的生活。肯亞的「飛行廁所」(flying toilet)是貧民窟的現代科技之一。塑膠袋是二次大戰之後四處可見的化工業產物,它不只用來大解,同時也用來丟棄過去被奇怪地稱為「夜土」(night soil)的大便:裝著大便的袋子開口綁死,拿到屋外用力把它丟得離住家越遠越好。

用來建築許多貧民窟的現代材料,有時被寫在它們的名稱上。北非早期的臨時貧民窟被稱為油桶城(bidonvilles),因為這些建築物是用切開敲平的汽油桶(bidons)所建造;這個字已經變成法文的專有名詞了。摩洛哥對應的阿拉伯文名詞是「金屬城」(mudun safi)。祖魯語(Zulu)稱南非德爾班(Durban)的貧民窟建築為箱板屋(imijondolos),這個名詞或許是源於其建材來自 1970 年代在港口用來運輸約翰.迪爾牽引機(John Deere tractors)的木板條箱。

貧窮世界的鄉村或城市發展一種突出的材料,那就是波紋鐵皮(corrugated iron)或白鐵(galvanised iron),用來製造「罐頭屋頂」(tin roofs)。十九世紀英國軍隊用它來製作活動住屋,將之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也是澳洲、紐西蘭與美洲的白人移民社區用來建造屋頂與牆壁的關鍵材料;現在視之為地方特色建築而引人興趣。這是二十世紀一種極為重要、真正的全球科技。它便宜、重量輕、容易使用且壽命很長,使其成為貧窮世界到處可見的材料,這是在富裕世界所見不到的。二次大戰有位西非的訪客注意到:「伊班達(Ibadan)是當時黑色非洲最大的城市……不到半個世紀它就從一個地方市集成長為住民接近十萬人的城市;雖然就像非洲常見的狀況一樣,那裡房子的屋頂大多是用電鍍鐵皮所建造。」 今日的伊班達位在一條總共有七千萬人的貧民區城市走廊的一端。 從空照照片看來,它的屋頂仍舊是生鏽的波紋鐵皮。

十九世紀英國軍隊用波紋鐵皮製作活動住屋,將之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也是澳洲、紐西蘭與美洲的白人移民社區用來建造屋頂與牆壁的關鍵材料。波紋鐵皮便宜、重量輕、容易使用且壽命很長,成為貧窮世界到處可見的材料。圖片來源:Matt-80@wiki
十九世紀英國軍隊用波紋鐵皮製作活動住屋,將之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也是澳洲、紐西蘭與美洲的白人移民社區用來建造屋頂與牆壁的關鍵材料。波紋鐵皮便宜、重量輕、容易使用且壽命很長,成為貧窮世界到處可見的材料。圖片來源:Matt-80@wiki

波紋鐵皮不只是一種都會科技;它也被用來取代傳統鄉村建築的乾草屋頂。比利時的殖民者在盧安達首度使用波紋鐵皮來建造他們的公共建築。到了二十世紀末,即便最貧窮的家庭也使用一種較輕型的波紋鐵皮作為標準的屋頂材料。農人的房屋是用磚胚和波紋鐵皮屋頂所建造,而被稱為「大地的鐵皮」(terres-tôles)。鐵皮屋頂是整棟房屋中村民唯一無法自行製造的部份,因此是珍貴的財產;在 1994 年的種族屠殺,胡圖族(Hutu)劫掠圖西族(Tutsis)房子的鐵皮。情勢逆轉時,胡圖族難民背著鐵皮逃往剛果,其他人則把鐵皮埋在田裡。

就像其他科技一樣,波紋鐵皮的形式和材料也有所創新。它變得更輕更堅韌,有許多不同等級的品質與類型,有新的瓦楞形狀與塗裝。但是長久使用的正弦浪板型(sinusoidal corrugations),仍舊是最便宜等級的主流。

第二種重要的便宜建材是石棉水泥,特別是石棉瓦。奧匈帝國的石棉生產者路德維格.哈謝克(Ludwig Hatschek)在 1901 年為石棉水泥申請專利。他稱這個發明為「以特奈」(Eternit),而這項材料和這個名稱都持續使用很長的時間。1903 年有個同名的瑞士公司開始生產這項產品,並且成為一家大型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公司。在許多地方「以特奈」仍舊意味著石棉水泥;而在其他地方則稱為優拉賴特(Uralite)或優拉利塔(Uralita)。石棉這項纖維材料的主要用途是製作石棉水泥(又稱為纖維水泥),後者主要用來製造瓦楞屋頂、建築材料以及自來水管和汙水管。

石棉水泥是現代都市化過程的關鍵材料。二十世紀初主要在北美洲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在北美洲,尤其在歐洲的使用量大增,而亞洲、南美洲與非洲的使用量則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開始成長。 不幸的是後來發現石棉是嚴重的致癌因子,在美國、歐洲與世界各地都逐漸禁止使用。結果從 1970 年代中期開始,全世界的產量都下跌。不過在世紀末,它的產量依舊維持在 1950 年代的水準。即使在 1990 年代,南非接受公家補助的新住屋仍有 24% 使用石棉水泥屋頂。

623px-slnsw_20132_asbestos_products_ltd_exporting
石棉水泥是現代都市發展的關鍵材料,從北美洲發跡,再傳播到亞洲、非洲與南美洲。不幸的是後來發現石棉是嚴重的致癌因子,在美國、歐洲與世界各地都逐漸禁止使用。圖片來源:wiki

法國殖民地馬丁尼克(Martinican)的作家派翠克.沙莫梭(Patrick Chamoiseau)在他有關違建城市的偉大小說《德薩可》(Texaco)中,反映了對於 1960 年代與 1970 年代新興貧窮城市的新理解。《德薩可》將馬丁尼克的歷史區分為隱蔽處(ajoupas)與長屋的時代、乾草時代、木板條時代、石棉時代以及水泥時代,反映了違章建築城市的關鍵建材。石棉年代用石棉水泥板蓋牆壁,屋頂則用波紋鐵皮建造,因此人們偶爾會買一袋水泥來讓他們的世界更為穩固。書中角色之一是位新型的都市專家,他開始了解這種新型的城市。「自立造屋」(self-help housing)與「自動營建」(auto construcción)的確成了都市計劃的藝術名詞,承認了在現代性標準網絡之外大量興建的房子。

波紋鐵皮、石棉水泥與水泥不是貧窮世界的發明,而先是出口到貧窮世界,然後開始在當地生產。貧窮世界的成長及其大量增加,與使用來自富裕世界的「舊」科技,是攜手並進的;同樣重要的是,如此傳播的科技通常是擷取「舊」科技而來的,我們可以把它們形容為克里奧科技。

克里奧是個複雜的名詞,有很長的歷史和許多不同的意義。它通常意味著原本外來的事物在當地的衍伸產物(尤其是美洲的白人和黑人所衍生的產物)。這個名詞也帶有在地、庸俗、通俗的意義,而和大都會的精緻成對比。克里奧意味它是衍伸的,同時也不同於原來的案例。有時克里奧意味著外來與既有的混合體,雖然這不是它通常的意思。


 

%ef%bc%88%e5%b7%a6%e5%b2%b8%ef%bc%89%e8%80%81%e7%a7%91%e6%8a%80%e7%9a%84%e5%85%a8%e7%90%83%e5%8f%b2-%e6%9b%b8%e8%85%b0

關於作者


PanX 泛科技

PanX 泛科技從科技議題著手,企圖把未來更清楚地描繪出來。從能源議題、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到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造者,都是我們專注的內容。本帳號也會發布來自其他單位提供的新聞稿。

留言討論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